36家,今年以来沪深市场“面值退市”公司数量已创历史新高。作为一项运行已逾17年的“老规则”,面值退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出清功能。如在今年的案例中,近九成属于ST类公司,其重大风险暴露后,市场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加速了这些问题严重公司的“退场”。
同时,包括多家百亿级市值公司在内,也有一些非ST公司已触发或正面临“面值退市”的风险。其中,有相关公司高管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公司股价跌破1元的因素可能也包括市场情绪波动下的错杀,而在20个交易日的时间窗口内,往往来不及实施资产重组、再融资等可根本性改善企业现状的资本运作。
面对这类非ST公司的自救难题,有法律专家建议,适时引入新公司法“无面额股”机制,给予达到一定要求公司进行灵活调整的空间。也有公司高管建议优化制度安排,对非ST公司提供更为充裕的考察时间。
(说明:现行交易类退市规则写作“1元退市”,但部分上市公司公告仍延用“面值退市”,其作为原规则概念已成市场约定俗成提法,故本文统称“面值退市”。)
董秘:用尽所有方法自救 做梦都是股价在涨
市场资金对“面值退市”的情绪起伏,让一些挣扎在“1元股价”生死线上的非ST公司时不时会呛几口水。近几个交易日,吉视传媒、亚泰集团、利源股份、华夏幸福的股价几乎贴着1元钱的“水面”沉浮不定,而东方集团、岭南股份则再次没入水面以下,今日还有山子高科突遭跌停,报收1.11元/股。
当前,在低价非ST公司群体中,面值退市的警报声此起彼伏。
今年的面值退市案例数量已创出新高。据财联社记者的统计,在今年已退市或待退市的49家公司中,有36家涉及面值退市,其中非ST的退市公司已有4家。这4家公司中,有的过去三个年度(2020-2022)的信息披露考评等级处于优秀(A)、良好(B)区间;有的2023年财务报告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还有的市值规模、业务规模、员工数量规模都较为可观。对比那些已经戴帽的风险警示股,这些非ST公司的情况似乎还不算太差。在其遭到面值退市的市场选择背后,有企业自身的风险因素,也有来自市场环境变化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