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头部车企密集表态规范供应商付款账期,供应链金融工具再度成为行业内外的关注焦点。
尽管目前已有近20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市场仍有担忧和顾虑:一是多数车企并未明确60天账期起止时间的计算规则;二是在支付方式上,目前车企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有票据(银票、商票)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尤其是后者过去缺乏监管、信披不透明,在汽车、建筑等领域被部分核心企业滥用,久遭诟病。
此次汽车圈“反内卷”也引起市场对应收账款电子凭证这一供应链金融工具会否被排除在外的讨论,甚至有声音认为应该全面取消各类供应链金融工具。
多位受访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供应链金融工具本身并非导致账期延长的“原罪”,监管有待完善是客观事实,但“一刀切”可能会引发另一种极端风险,尤其盈利能力较弱、现金流紧张的中小车企将面临较大压力。
就在6月15日,由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正式落地实施,这个5万亿元规模的“影子票据”市场终于戴上“紧箍”,核心企业、服务平台、金融机构行为得到不同程度约束。
作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早期“发明人”之一,中企云链董事长刘江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一创新工具推出的初衷是化解产业链“三角债”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被异化的关键是源头治理和契约精神。
有车企承诺不再用商票支付
6月1日起,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条例》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增长、账期拉长,“连环欠”现象较为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就接近26万亿元,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70.3天,比5年前延长了半个月左右。
《条例》明确了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款项支付期限要求,特别是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明确规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此类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文件鼓励大型企业公开承诺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的付款期限与方式。在汽车圈“反内卷”浪潮下,头部车企陆续发声落实这一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