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纪之初起步,立足浙江嘉兴县级市桐乡,远渡非洲和印尼,以铜钴为基到锂电材料的产业布局,陈雪华不仅完成了自己从豆芽小贩到钴业大佬的人生蜕变,更创造了一家全球钴矿巨擘。
在浙江桐乡这片孕育杭白菊与羊毛衫的沃土上,华友钴业看上去有些另类,他不从事纺织、化纤等当地支柱产业,而是深耕矿产资源,并持续成长为业界翘楚。
2002年成立,2015年抢滩资本市场,华友钴业以铜钴资源开采为基座,逐步延伸至有色金属精炼、锂电材料、资源回收,打通 “资源-冶炼-深加工-资源回收” 全链路。
更完成了总部在浙江、资源保障在境外、核心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空间布局;形成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印尼镍产业、非洲资源产业以及循环产业五大集群。
纵观华友钴业发展史,其以铜钴为根,镍-锂新能源为第二增长曲线,前瞻布局锂电新材料,并持续向下游一体化延伸,完成从钴行业龙头到锂电材料一体化平台蜕变。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周期波动剧烈,玩家苦其久矣。华友钴业通过多元布局具有发展前景的资源品类,并进行深耕延伸,仰仗 “资源多元化+产业链一体化” 熨平周期,使得其即便在锂钴镍价格低谷期,依然获取不菲的利润。
加上高强度的技术创新、持续降本增效以及资源回收再利用,有望完成从周期到成长的跨越。
Wind数据显示,华友钴业在过去的16年间(2009年-2024年)中营业收入只出现3次负增长,期间其年营收规模从2009年的14.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9.46亿元,年创收规模增长了40.94倍;16年间其只出现过一次亏损(2015年),其年盈利(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09年的0.9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1.55亿元,年创利规模增长了42.28倍。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华友钴业已成长为发展最稳健,且持续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今年2月24日,全球最大钴矿生产国刚果(金)突然宣布,暂停钴原料出口四个月,直接引发钴价跳涨。这一决定引发的 “蝴蝶效应”,让华友钴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变革浪潮汹涌,华友钴业正以时代弄潮儿的姿态站上世界舞台。
一个初中辍学卖豆芽的商贩,创造千亿资产的 “钴业之王”,这就是华友钴业创始人陈雪华的人生历程。
1981年,仅有的20岁青年陈雪华,被安排在村办厂永丰化工厂上班,13年时间里,他从化验员,采购员,销售员等职位一步步干到了经营副厂长,从生产到供销,从市场到技术,全干了一遍,这为他后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工厂主要生产硫酸铜和氧化镍,在销售的过程中,他发现客户经常询问氧化钴产品,很多买家对钴的兴趣甚至超过了镍和铜。
这样的情况,让陈雪华敏锐的察觉到钴的机会。
1993年,因效率低下、管理不善、亏损严重,大量国企重组倒闭,陈雪华所在的永丰化工厂也不例外。他不幸成为中的一员,次年,陈雪华拿着卖豆芽攒下的钱,创办了桐乡华兴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正式踏上了创业之路。
起初公司生产氧化镍和氧化钴,但更侧重于氧化镍,下游用作镍氢电池和半导体薄膜。据称,6年后,其氧化镍已经做到了全国第一。
在这期间,锂电池产业在技术迭代更新的背景下,迅速崛起。到世纪之交,随着消费电子的兴起,相比于镍氢电池,更轻便、使用寿命更长的锂电池逐渐成为主流。
锂离子电池材料需求因此骤增,钴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供不应求。陈雪华于是在2002年建立了第二条钴生产线,创立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这正是华友钴业的前身。换句话说,在华友钴业创立之前,陈雪华已经在钴镍领域浸了21年之久。
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公司经营节节攀升,但陈雪华的商业梦想面临一大掣肘,那就是上游资源被海外 “卡脖子”。